
在生活中,方便快捷的電動車成為許多市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,但隨意停放、入室充電,導致火災事故頻發。尤其老舊小區普遍公共空間狹小,車位少、停車難、充電樁裝在哪里、居民能否同意安裝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為進一步滿足更多群眾的充電需求,徐匯區長橋街道切實推進智能充電設施安裝工作,化解居民充電難問題。
摸清情況 穩步推進
街道城建中心和居民區“三駕馬車”聯系充電設備公司,通過現場調研,摸清小區電動自行車數量、停放場所及充電需求等,制定充電樁安裝方案,穩步推進智能充電樁安裝工作。目前已在轄區安裝700多個充電設備,提供近4200個充電口,服務覆蓋32個居民區,緩解非機動車充電難問題。
匯成一村十余輛電瓶車整齊地停放在戶外非機動車集中充電場所內,居民只需插入充電線,使用手機掃描充電樁上的二維碼,就能為電動車充上電了。
“現在大家都很自覺地把電動車推來這里充電,充滿電會自動斷電,既不浪費電力資源,也不會造成安全隱患?!睂τ凇凹议T口”車棚內新添置的智能充電樁,社區居民都十分滿意。小編了解到,該設備使用起來非常方便,日常給電瓶車充電只需要“一停一接一掃”即可,無需時刻關注充電情況,安全又省事。
因地制宜 改造安裝
為了讓安裝智能充電樁這項民生工程更加便民利民,通過聽取居民意見,對場地空間、電表走線等實地考察,確立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模式。街道與相關單位就安裝工程達成共識,一是要滿足設備更大負荷運轉所需的安全工況,二是要滿足更大化充電需求,本著減少居民區的額外施工的原則,合理規劃電路路徑等。對未安裝充電設備的小區,由街道統籌,將安裝項目納入整體規劃建設,提前預設安裝點位、數量和管線排布,有效避免重復無序施工,以便更好地推進后續充電樁規劃和建設。
完工后的長橋七村停車庫充電設施
以長橋七村居民區為例,作為老舊公房小區,因公共區域和相關配套設施有限,過去“飛線”充電的現象頻發,不僅增加了居民樓及小區的整體用電負荷,也帶來一定的消防安全隱患,影響居民日常生活。為此,通過對社區現有空間的合理規劃,分別在9號門地面車庫、19號樓地面車庫和1號地面車棚安裝充電樁,還設置了一處智能充電點,新增充電設施,破解了小區居民電動車充電難題。
凝心聚力 做好維護
充電樁安裝好并陸續投入使用后,安全用電和規范管理成為重中之重。街道探索建立共建共治、多方聯動的長效管理機制。一是街道將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管理納入日常工作。居委定期組織網格員、物業工作人員對僵尸車輛進行清理,并發動居民參與自治管理,維護小區環境干凈、整潔、安全、有序。二是專業公司安排專門維保人員加強日常管理,安裝單位購買保險。安裝配套智能總電表、安全電阻設備等,以確保充電樁設備安全運行,讓居民放心使用。
民生工程的落地見效,有力提升了小區品質,更為深化鞏固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成果提供“硬件”支撐。隨著長橋街道智能充電設施安裝工作的不斷推進,老百姓看到了變化、得到了實惠,自然暖了民心。